包装怒患者,你有包装怒患症吗?消费者对于产品包装的喜好与否通常令快消品企业难以招架,往往在上市之初做过几轮的消费者调研,然而在消费过程中呈现给消费者却总是不尽如人意。
之前遭遇过相当令人抓狂的包装,记得有次去成都的航班上,因为延误了3个小时,饿得我眼冒金星,顾不得斯文,用力撕开一块蛋糕,手里留下了撕扯一半的包装,金黄的蛋糕却飞到了邻座大叔的咖啡杯里,我只能一个劲地道歉,尴尬愤懑至极。这种情绪跟开车上路遭遇堵车时的“路怒”一样,只不过这叫“包装怒(Package Rage)”。
记得那次旅行是为了参加糖酒会,偶遇了某家包装设计公司的老总,提到了众所周知的几个品牌包装,多有同感,要么设计版面繁琐,要么选材平庸,要么包装过度,要么开启不便,要么安全欠缺……五花八门的包装,无不透露着设计者的用心程度,当然和消费体验与品牌形象息息相关。遭遇了更多次“难以打开”的包装之后,作为包装怒患者,我开始尝试着思考。
安全,便利,美观?
“包装可以区分产品的优劣吗?”,这个问题的见解当然见仁见智。
同时还可以引申出来各种类似的问题,例如:
“不美观的包装是否意味着一定是劣质产品?”
“不容易打开的包装,品牌商家是否就没有用心做包装?”
“美观又实用又特别的包装是否一定是好产品”
“扎手的包装肯定特别劣质”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对于我们这些时时刻刻关注包装的人而言,产品有时会因为一款失败的包装而折戟沉沙,除了包装设计因素之外,有一些因为错误选择包装材料而节操尽失的案例。
可以说,优异的产品通常拥有一款安全,便利,美观等特性的包装,其中安全是底线和基石,便利是必须和关怀,美观是加分与品味。
便利是必须和关怀
从便利性来说,无疑应该植根于消费者特质,使用环境,包装成本等三大要素,进而进行产品与包装设计,产生出便利的包装。人类对于包装便利的追求,贯穿了整个人类的进步史,如1963年诞生于美国的易拉罐,1991年的茂金属聚乙烯,纳米包装技术等。
通常对便利性极其忽略的包装案例,往往呈现出:难开启,难保存,难携带等特质。对便利性忽略的,瑕疵包装总是类似的,而最最令人无法容忍的莫过于“难以打开”的包装。
(揭开的包装)
与欧美的揭开软包装的消费习惯不同,国内更喜欢撕开包装,而由于软包装热封层大多采用CPP和PE薄膜,基本无法顺利揭开,难以撕开更加不足为奇。
(撕开的包装)
难以打开的软包装
这样的软包装有一个共通的特点,就是采用了没有拉伸的薄膜,如CPP, PE两大薄膜材料。
国内的印刷层通常采用12微米BOPET或20微米的BOPP里印,两者经过双向拉伸之后,分子排布呈现网状,一旦有了切口之后,容易被撕开;阻隔层通常以铝箔,镀铝PET,镀铝BOPP,镀铝CPP为主,其中镀铝CPP作为非拉伸薄膜,撕开的难度最大;而热封层以CPP,镀铝CPP,PE三种材料为主,都是撕开难度偏高的材料。
可以说,没有经过拉伸的薄膜是软包装结构中难以打开的罪魁祸首,而根源还在于国内对于软包装热封强度的高要求,更源于国内物流环境的挑战。
解决之道
理解了“难以打开”软包装的根源,就更容易理解如何通过新材料提升消费便利性。更简单的说,就是采用高强度可热封的双向拉伸薄膜。
由于内容物的差异,以及产品设计的不同,高强度依然蕴含着深层次的探索空间。可以预想,未来更加好撕的软包装,会采用如下几款材料:
· 易撕型的CPP
· 易撕型的PE,如线形PE和BOPE
· 高强度热封的BOPP
· 高强度热封的PET
若其中任何一款材料诞生,都将在提升软包装的开启性上提供里程碑式的方案。许多行业内的企业已经开始向这个方向研发,小有成果,让我们试目以待。